产品详情
在煤矿开采作业中,瓦斯治理始终是确保安全生产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任务。相较于高浓度瓦斯,低浓度煤矿瓦斯由于其浓度低、分布广、热值低等特性,在治理上存在诸多难点,成为了长期困扰煤炭行业的一大难题。然而,攻克低浓度瓦斯治理难关意义重大,不仅能降低瓦斯爆炸风险,保障矿工生命安全,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我国实现 “双碳” 目标,同时挖掘瓦斯潜在能源价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众多科研团队、煤炭企业及相关机构正积极探索,力求在这一关键领域实现技术与实践的重大突破。
低浓度煤矿瓦斯通常指甲烷浓度低于 30% 的煤层气,涵盖风排瓦斯(俗称 “乏风”,甲烷浓度低于 0.75%)与抽放瓦斯两部分。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由乏风排入大气的甲烷量,约等同于西气东输一年的输气量,产生的温室气体效应高达 2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不仅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瓦斯爆炸是煤矿安全生产的 “头号杀手”,当瓦斯浓度处于 5%-16% 区间,遇明火便会爆炸。低浓度瓦斯虽不易直接引发爆炸,但在通风不良等特定条件下,其浓度可能逐渐积聚达到爆炸范围,且矿井通风系统排出的乏风风量巨大,所含甲烷占我国煤矿瓦斯甲烷总量的 81%,为瓦斯爆炸事故埋下了隐患。
面对低浓度瓦斯治理难题,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团队持续发力,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变压吸附除氧浓缩一体化技术为低浓度瓦斯治理开辟了新路径。山西阳泉低浓度瓦斯利用项目应用该技术,成功将低浓度煤层气转化为 CH4 浓度 90% 以上的压缩天然气(CNG),再通过高压管束车供给周边城市加气站。近三年,该项目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67.5 万吨,有效解决了低浓度煤层气难以高效经济利用的问题,展现出卓越的碳减排成效。
蓄热氧化技术在低浓度瓦斯处理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该技术将低浓度瓦斯引入蓄热式高温氧化装置,使甲烷在高温反应腔内无火焰快速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释放出的巨大氧化热,一部分维持反应温度,大部分则被余热锅炉回收利用,用于供热或发电。比如,山西潞安集团在高河能源有限公司中央回风井开展的示范项目,每小时可处理 108 万立方米乏风,并利用氧化热建设 30 兆瓦发电机组,极大提升了乏风及低浓度瓦斯的能源利用效率。
生物处理技术作为新兴的低浓度瓦斯治理手段,具有环保、能耗低等优势。该技术利用特定微生物在适宜环境下将瓦斯中的甲烷分解为无害物质,实现瓦斯净化。虽然目前生物处理技术仍处于实验室研究和小规模试验阶段,但已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未来有望在实际工程中大规模推广。
众多煤炭企业积极投身低浓度瓦斯治理项目实践,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打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例。
[具体煤矿名称 1] 与某知名科研团队合作,针对本矿瓦斯赋存特点,构建了一套集瓦斯精准抽采、高效浓缩、安全利用于一体的低浓度瓦斯治理体系。项目实施前,该煤矿低浓度瓦斯长期直排,既浪费资源又污染自然环境。合作后,通过使用先进的定向钻孔抽采技术,精准定位瓦斯富集区域,提高抽采效率;引入变压吸附浓缩装置,将低浓度瓦斯提纯,为后续利用创造条件。如今,该煤矿不仅实现了低浓度瓦斯的零排放,还通过瓦斯发电、供热等方式,每年创造额外经济效益上千万元,真正的完成了安全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多赢。
[具体煤矿名称 2] 则在智能化瓦斯治理方面先行先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搭建智能化瓦斯监测与控制管理系统。在矿井各关键位置部署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瓦斯浓度、流量、温度等数据,并通过物联网迅速传输至中央控制管理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系统能依据瓦斯参数动态变化,智能调控瓦斯抽采、处理与利用设备正常运行状态,实现精准、高效治理。经过智能化改造,该煤矿瓦斯超限次数大幅度减少,瓦斯抽采利用率从不足 30% 提升至 60% 以上,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提升了瓦斯资源利用价值。
为推动低浓度煤矿瓦斯治理工作,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多重维度为瓦斯治理提供支持。
在排放标准方面,我国 2008 年颁布《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限值标准》,禁止甲烷浓度超过 30% 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2020 年颁布《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从源头约束瓦斯排放,降低安全风险与环境污染。
激励扶持政策逐渐完备。国家鼓励企业组织瓦斯治理研发技术与项目建设,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治理成本,提高其积极性。例如,对瓦斯发电项目给予一定的上网电价补贴,对使用先进瓦斯治理技术的企业减免部分税费。同时,部分地区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瓦斯治理技术创新与示范项目建设。
监管考核力度持续加强。各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将瓦斯治理情况纳入重点检查内容,对未按要求开展瓦斯治理工作的煤矿依法依规严肃处置。通过严格监管,督促煤矿企业落实瓦斯治理主体责任,保障瓦斯治理工作有效推进。
展望未来,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和煤炭行业对安全生产、节能减排重视程度的逐步的提升,低浓度煤矿瓦斯治理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在技术研发上,需逐步提升现存技术的稳定性、经济性与适用性,如降低变压吸附技术设备成本,提高蓄热氧化技术能源转换效率,突破生物处理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同时,要加强跨学科合作,融合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多领域前沿技术,探索全新瓦斯治理技术路径。
在项目推广方面,要加大对成功治理项目的宣传与推广力度,建立项目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经验分享与技术交流。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引导更多煤矿企业热情参加低浓度瓦斯治理,形成规模化效应,降低治理成本。
政策体系需持续优化完善。一方面,进一步细化激励扶持政策,根据瓦斯浓度、治理难度等因素,制定差异化补贴标准,提高政策精准度;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协同性,确保排放标准、激励政策与监管措施相互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低浓度煤矿瓦斯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在技术创新、项目实践、政策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攻克这一难题,实现煤炭行业的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能源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相关推荐